出于公众对自来水中杂质和添加物的担忧,美国一些地方掀起了脱离正规水源、转而饮用天然、纯净的“生水”的热潮。初创公司也将自己的业务瞄准了这场“水意识运动”。
名厨布霍肖宣布放弃自己获得的米其林一星。这个决定出于一个平淡无奇却颇为重要的原因:他负担不起了。这个极端的举动反映出“另一个法国”的沉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蒂芙尼在第五大道的旗舰店内开了一间供应早餐的咖啡馆。对于奥黛丽·赫本的粉丝来说,在《蒂芙尼的早餐》上映56年之后,他们终于可以真的在蒂芙尼享用早餐了。
联合国将那不勒斯披萨师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全城狂欢。当地明星厨师把那不勒斯披萨寻求认可的历程追溯到300年前,这门手艺现在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可。
时报食评作者Pete Wells从他今年在纽约吃过(或喝过)的菜品中,选出了最爱的十样。其中包括蚌肉、泡芙、海胆薄饼和祖母披萨等,还有一杯黄瓜鸡尾酒。
全球最大的星巴克门店周三在上海开业,这是一个有400名员工、2700平方米的圣殿。当其他外资企业在中国碰壁时,星巴克正以每15小时就新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
黄金猪排、鸡蛋、半透明洋葱和米饭,这就是酥脆多汁的猪排饭。它可能源自欧洲,却在日本重获新生。如果动漫让你越看越饿,不如和我一起动手,让家里的肉排焕发光芒。
戴记独臭之家在台湾建起一座发臭的神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信徒。臭豆腐是一种发酵豆腐,闻着臭,吃着香。食客们有的迷恋那种独特的“臭”,有的则称赞臭豆腐有益健康。
在格鲁吉亚的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科学家发现的陶器碎片上的酒糟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这将原先已知的最古老葡萄酒的历史往前推了600年至1000年。
经历了肃反、饥荒、以及随文化大革命而来的权力更替,青岛啤酒从未停止生产,反而愈加焕发生机。青岛这个热闹的海滨城市,也凭国际啤酒节再次吸引了游客的注意。
和许多美食一样,以复杂口味著称的泰餐在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后也变成了淡而无味的一团糟。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不断涌现的泰餐厅正在开启泰餐在美国的的黄金时代。
纽约本季迎来多家亚洲明星餐厅的分店。来自东京的米其林餐厅奥田透每日限量供应怀石料理;来自北京的大董烤鸭店则致力于为顾客展示“中国美食的意境”。
世界各地的餐饮礼仪大有不同。用餐时间、如何使用餐具、怎样付账和给小费,都需要学习。在超过70个国家吃过数千顿饭的旅行达人,为您提供了以下几个就餐礼仪建议。
纽约小唐米线主厨西蒙妮·唐生于成都,来美国念大学,最后如愿以偿开了自己的餐馆。她博取云南美食精华却自出心裁,并不以正宗云南菜自诩。
炎炎夏日是喝冰咖啡的季节。从10年前开始,美国人对冷萃咖啡的需求不断增长,许多千禧一代把它作为首选饮品。不过,也有咖啡迷认为冷萃没有酸味,缺乏吸引力。
钟武雄生于湖南,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移民美国后,他几经周折创办出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的中国餐厅”的湘菜馆,将辛辣的中国菜带入美国。他于上月去世,享年98岁。
20世纪初以来,恭锡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居民区到60年代的著名红灯区,如今则成了该市最时尚的街区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时髦的酒吧和餐厅。
曾经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李梅在皇后区开了一家台湾餐厅。这里都是简单的家常菜,菜脯蛋、狮子头、三杯鸡还有卤肉饭。李梅对客人说:你们自己吃就好了,不要告诉任何人。
平凡的煎饼来到纽约,连一些美国大厨也开始探索煎饼的各种做法。我在纽约品尝过不同风格的煎饼,有的仿佛是三明治的变种,有的才真让我体会到煎饼的乐趣。
腌制的乌鱼子、当地的黑猪肉……在台湾,一批厨师从本土食材中汲取灵感,在台湾餐厅中掀起“吃在地”运动,推出以当地原材料制作的料理,让“从农场到餐桌”成为可能。